精神健康|校園欺凌家人冷待 少女診斷驚恐症焦慮症
撰文: 陳展棋、何畯新
發布時間: 2024/12/30 06:00
最後更新: 2025/01/07 15:21
有初中生因遭校園欺凌、家庭及學業壓力等困擾,演變驚恐症及焦慮症,突在校病發,後來更疑因長期缺課被校方要求退學。有專家認為疫後特別需協助學生之間打好人際關係,處理欺凌事件則需同時向受害人及施虐者提供支援。
2024年精神健康月主題是連繫身邊人,包括重點關注青少年精神健康。被診斷驚恐症及焦慮症、現就讀高級文憑課程的阿桐(化名)受訪時稱,她就讀中二級時曾遭同學欺凌,同學當眾、甚至於通訊軟件建立群組辱罵她,情況持續了一至兩年。 阿桐憶述被同學取笑「性格有問題;佢係公主嚟㗎」,惟當時無論社工同教師均對她表現冷漠,形容教師對她是「掂行掂過」,「有次我在走廊喊,老師係選擇避開我。」
未獲家校關懷 情緒問題惡化
在家中排行第三的她說,很想跟上兄姊二人步伐,但相比姊姊文武雙全、哥哥熱愛武術,形容自己「好似一無事處」,而她成績表上的分數亦在單位數字徘徊。壓力累積下,阿桐不希望回校,經常找藉口於學校醫療室逗留;回到家中躲在被窩哭泣,卻未得到家人關心之餘,甚至被父親認為她「很嘈」、郁手打人,母親亦未有阻止。
自此阿桐的情緒問題變得更嚴重,曾於學校忘記自己是誰,後來更出現抽搐、面部肌肉麻痺、呼吸困難等症狀,終於被學校職員察覺不妥、送往急症室,後來被診斷為驚恐症。
過往從未感受到家人關心,阿桐在入院後才首次與家人傾訴,但真正打開阿桐心窗的是精神健康服務中心社工。阿桐說,以往對學校社工失去信心,故起初抗拒中心社工協助,後來因對方多番堅持,才慢慢感受到關懷,「(社工)起碼係真正望着我」。
重視別人想法的阿桐,訪問時亦不時顯現緊張情緒,接手個案的心理衞生會社工林姑娘說,她花了約1年時間才跟阿桐成功建立關係,阿桐由起初不願前往中心,直到現時能夠接受訪問,已經進步不少。
源頭支解困 受害人施虐者同需支援
不過,由確診到轉介過程中,由於缺課時間過長,阿桐稱因此遭學校要求退學,中三便輟學,後來病情好轉才重返校園。林姑娘指,轉換環境或有助改善情況,但強調需視乎個案及學校的支援能力。
港大社工及社會行政學系人口健康講座教授葉兆輝估計,涉事教師或對欺凌事件了解不深,亦不排除教師因工作太忙而忽略問題。他認為應對欺凌問題,應同時向受害人及施虐者提供支援,包括讓施虐者明白到應該對欺凌行為「零容忍」。
疫情後遺 專家籲助學生建人際關係
葉提到,學生在疫情下長年上網課,失去認識朋友的機會,導致學生自殺問題有所上升,認為應協助學生之間打好關係、互相溝通與理解。
另外,利民會臨床心理學家江偉賢指,社會運動及疫情後,服務使用者主動求助的情況轉差,處理轉介個案時,部分家長亦不了解子女的嚴重程度。中學校長黃定康提到,單親家庭或寄人籬下的學生,包括部分「高才通」家庭,因家長長期不在港,容易令學生情緒問題惡化。
最新影片推介:
🎓全新TOPSchool全港中小學校搜尋器,入HKET App即睇!
下載HKET App,追蹤TOPick WhatsApp頻道,睇全方位資訊: